湘潭县网站【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
天易经开区:重点项目建设大提速 国家级创建迈大步。
修缮一新的向东渠。
新城一隅。
居民生活小区。
清晨,年轻妈妈带着宝贝,来呼吸新鲜空气,新生命,新希望,也是这个城市未来。
(图/谭学文)
(来源:湖南日报 记者:李耀湘 罗建 陈明 杨亚)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民生重千钧,惠民贵在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湘潭县各级党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的五年,该县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真金白银”投入,不断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广大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追溯过去的5年,我们看到的是“莲乡”民生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个闪光点,一项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一件件民生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群众的梦想逐步变为了现实,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就是最好地佐证。
精准扶贫路 殷殷民生情
17个乡镇、321个行政村,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的湘潭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这里虽然不是重点贫困县,却是湘潭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4年该县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全县脱贫29097人。2016年,2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际交叉实地考核组的充分肯定,被评为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扶贫工作要上肩上手,求真求实”。为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目标,湘潭县委书记傅国平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基层调研、到贫困户中间,就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在他看来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统筹推进扶贫与发展,深挖产业发展优势,做好产业扶贫文章。同时,也要把推进精准扶贫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
近两年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湖南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湘潭市“群众增收工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四个一”精准帮扶模式,有效促进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茶花村是省定贫困村,地处湘江河畔,土壤非常肥沃,特别适宜蔬菜种植,历来有种植白薯的传统,这里出产的白薯块茎粗直,口感爽脆,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一直以来都是农户分散种植的模式,管理成本高,与市场对接不够,老百姓种植的效益也不是很明显。
2015年,在外地发展的年轻小伙王彬回村,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和村上发生的巨大变化,顿时萌生了回乡创业发展蔬菜规模种植的念头。他的设想得到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大力支持,积极为他流转土地、争取项目,当年发展白薯30余亩、丝瓜40余亩,并与湖南步步高超市建立长期供需关系,产销两旺。
为更好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2015年底,王彬成立了子曦蔬菜合作社,发展贫困户社员15户,种植面积达230亩,入社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目前,该村将全村7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子曦、金宝和谷平三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牵头注册“茶恩茶花”商标,以合作社“建基地、聚资金、育市场”的精准支持模式,通过分红、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2016年实现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提前“摘帽”退出。
在湘潭县,像茶花村这样的贫困村共有28个。近几年来,该县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生力军”和“领头人”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县财政每年设立400万元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同时整合既定的农民合作社、“百家示范”工程和“三产融合”等项目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重点引导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2016年,全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32个,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60家,帮扶5000多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涌现出雁芙养鸡、彭老倌养蜂、孝成水稻、白泉养羊等一批带动效益十分突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美“莲乡”地 劲吹文明风
“钟衡岳之灵秀,汲湘江之膏泽。承湖湘之绝学,传文明之火种。”湘潭县,在推进“伟人故里、大美莲乡”建设中,践行着一个庄严的承诺:让文明的种子撒遍莲乡,让文明之花靓丽莲乡!如今,俯瞰莲乡,环境幽雅;徜徉莲乡,秩序井然;感悟莲乡,幸福和谐。一座精致精美、宜居宜业的新城无时无处不彰显着亲和之美、文明之美、奋进之美……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城市品牌。“毫不动摇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是2016年召开的湘潭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宏伟目标。瞄准这个目标,该县吹响了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冲锋号。百万莲乡人民共创共荣,在21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了一场“创文”攻坚战。以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出发点,以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着力点,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为落脚点, 在创建工作中,湘潭县持续夯实创建基础,提升文明城市承载力;注重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吸引力;注重提高文明素养,提升文明城市软实力;注重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文明城市保障力。
为民创建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应有之义,同样,也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日前,湘潭县城管委办公室公布了车窗抛物举报热线,并出台了奖励细则。凡市民实名举报车窗抛物行为并提供有效证据,经查证属实的,每例可获百元奖励。通过举报有奖活动,充分调动了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做文明行车人的意识。
城市因志愿服务而美丽。在县城各主要路口,头戴红帽、身穿马甲的市容环境义务监督员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今年3月,来自该县13个社区的147名市容环境义务监督员走上街头,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劝导,为湘潭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玉兰路108终点站附近,有两台僵尸车长期霸占停车位。”“飞羊西路两人采摘绿化带中的花草”“骑自行车危险逆行”……一张张不文明行为的照片被市民拍下并在“文明随手拍”专栏进行曝光。今年,湘潭县通过微信公众号“湘潭县发布”、湘潭县网等媒体有奖征集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新闻线索,市民参与热情高涨,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军,创文也深化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按照“全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部署,近年来,湘潭县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把文明乡村作为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全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让文明之风劲吹莲乡。
“以前村上路边、塘边总有堆放的垃圾。美丽屋场建设后,水更清了,路更宽了,树更多了,卫生状况更好了,现在村里可不比城里的公园差多少!”锦石乡金湖村草塘组村民感叹道。
村民真切感受到的实惠,得益于湘潭县率先在全市启动美丽屋场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乡村品位。今年,该县还将全面提升美丽屋场建设标准,以“民居美化、环境净化、周边绿化、拆违拆危、发展产业”为重点,投入6000万元,建设138处美丽屋场。
谋定而后动。去年起,湘潭县围绕“一城、两水、三带、五片”的空间布局,建设靓丽县城、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全域化推进“精美莲乡”行动。
亮化美化湘江风光带,启动潭花复线建设,逐步推进“白石美丽乡村示范片”“花石美丽乡村示范片”等建设,推进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和提质改造,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率达到100%……一年多来,通过重点推进基础提质、产业提升、环境整治、景观美化四大工程,一个基础更加完备、管理更加规范、环境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的“精美莲乡”展现在大家面前。
改造提“颜值” 县城更宜居
湘潭县县城立于湘江之滨,坐拥长株潭生态绿心——金霞山森林公园,北有湘潭二大桥、五大桥连接市区,东有天易公路、武广大道串联株洲,区位优势明显。根据湘潭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按照“一轴一带三廊,一片多点多园”的发展思路,通盘谋划、大手笔投入,“颜值”不断提升,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城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近年来,湘潭县不断拓展发展“城市骨架”的同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
湘潭县易俗河镇凤形山社区粮站宿舍位于县城金桂南路东侧,是一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在这里居住了20年的居民陈师傅说,过去小区存在不少问题,如车位不足、环境脏乱、照明设施缺乏等,居民晚上出门,还要靠着微弱的手机灯光行走。但是,陈师傅发现,这种情况最近正在发生改变。从今年9月4日开始,凤形山社区粮站宿舍提质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将对粮站宿舍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重新铺排,并提质改造路面,增设亮化及景观带。
2015年至今,湘潭县城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139亿元。该县分步完成了城区背街小巷I、II期的建设,正在实施III期工程,对砚井、富豪阁、赵家洲、百花、吴家巷等老旧社区道路、排水、绿化、亮化进行完善和提质。县城提质改造后的变化,居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如今在易俗河镇杜鹃生活小区内,建有供人休憩的凉亭、多样的健身设备和社区文化宣传栏,这是湘潭县在县城各社区内打造的崭新社区公园,目前县城内已完成13个社区公园的建设。易俗河镇刘玉娥经常来到社区公园内活动活动,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公园就建在小区,休闲健身老少皆宜,生活在县城大家感觉到的是满满的幸福。
公园、广场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也是提升县城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湘潭县也正大力推进沿江风光带、金霞山公园等民生工程的建设,完成了五桥桥头公园、鸿雁路街边公园等7处公园、游园建设,正在实施二桥桥头公园、8米景观通廊等一批景观广场施工;配套设施方面,完善了县城自行车租赁系统、公厕、直饮水等;子敬、上马、天易、山塘四所中小学的建设陆续完成,并对县一中进行了提质改造,配套建设了艺体馆。
为群众打造了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湘潭县还组织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对马路市场上超店堂经营、违规设置广告招牌、搭建违章建筑等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县城管执法局组建专项整治组,对县城范围内的大街小巷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整顿,向张贴“牛皮癣”、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城市“顽疾”开刀。
均衡教育布局 强化文化惠民
教育教学成绩连续19年位居湘潭市第一、“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湖南省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县”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湘潭县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湘潭县教育”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学校的校园环境很好,教学楼是崭新的,学校还修建了塑胶跑道,连寝室里也有热水供应,我觉得我们的学习环境一点都不比县城的差。”青山桥时代阳光中学的赵同学是湘潭县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受益者。据了解,2012年以来湘潭县累计投入3.8亿元改善了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利用上级专项资金5372万元,完成了68所薄弱学校共计219个改造项目。新建天易金霞小学、子敬学校、天易水竹学校,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200个。
此外,湘潭县大力推行“城乡互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和县直与乡镇中小学对口结对支教捆绑考核的评价方式,从优质学校抽调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对口帮扶”,选派薄弱学校中层干部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逐步形成了优质资源向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与此同时,湘潭县还通过推介先进典型,开展“杏坛之星”、“一师一优课、一校一名师”等赛课,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全县教师的素质。
“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县)”、“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湖南省旅游强县”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湘潭县文化惠民工作最好的肯定。湘潭县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文化惠民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
5年来,湘潭县紧紧围绕“文化强县”建设目标,大力弘扬湖湘文化、伟人文化、名人文化为主体的先进文化,精心打造群文活动品牌,广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引导推进文旅体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了农家书屋,查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科学的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知识技术,比以前方便多了,农家书屋让我们找到了科技致富的门路。”近日,在杨嘉桥镇柳福村的农家书屋里,村民陈曼和在仔细翻看一本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并不时与其他来借阅书籍的村民们讨论。近年来,湘潭县建成“亿万农民健身工程”26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乡镇文体广场13个,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44个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点、1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健身广场实现100%全覆盖。“两馆一站一屋”(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体广电站、村级农家书屋)全面免费向社会开放,年接待服务对象10万余人次,培训文艺爱好者2万人次。
“快看!青山唢呐,好有名的呢!”今年 9月20日晚,在“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艺汇演决赛湘潭市专场上,湘潭县选送的节目唢呐合奏《双采莲》一开场便立马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湘潭县从2013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成功举办“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年演出场次近30场,参演节目350余个,观看人数达5万多人次。5年内,该县共开展正月十五“庆新春·闹元宵”系列文体活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乡镇文艺汇演、社区文艺演出、机关文艺晚会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达200场次。5年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3万余场次,观众达70余万人次。完成“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演出900余场次。
[稿源:bet28365365体育投注]